【核心提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今年的能源工作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能源保障。本刊特推出全国能源报告,以行业视角剖析能源领域重点议题和能源行业发展趋势,供参考。
东风渐暖,万物启蛰。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一次会议在北京相继开幕。今年全国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的二十大制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在全国上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政府工作报告》一经公布便备受瞩目,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更是引发热议。
目光聚焦于能源领域。《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与变革,诸多能源工作亮点直接在列。核电技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防汛抗旱、引水调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发电装机容量增长40%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及时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满足民生和生产用能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重点支持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等。
成绩来之不易,更应清醒坚定。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能源发展的趋势和思路应该融合在这一背景中,紧紧抓住能源发展机遇。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所涉及的能源重大工程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能源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提升能源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三是深化行业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能源法治建设。深化能源领域国资国企改革,从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两大途径”发力。
四是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构建更高质量的能源国际合作体系,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五是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村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培育壮大农村绿色能源产业。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持续提升农村电网服务水平,支持县域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
六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加强生产与消费协同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能耗、碳排放管理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健全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推动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升能效水平。
全国代表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能源发展重点,为加快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能源领域主要议题包括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稳步推进节能降碳、推动新能源发展与消纳等。
此外,关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话题成为热点,这充分体现了广大能源人对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和期待。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中提出,“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充分发挥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的牵引作用,与供给侧双向发力,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键。
为推动形成工作合力,我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快能源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的提案》(简称《提案》)。立足新时代10年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利用清洁化低碳化等方面的转型成效,对标对表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要求以及国际先进水平,《提案》重点梳理了消费侧绿色转型需关注和解决的三方面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有关建议。一是关于能源节约。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用能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有待挖潜,如,四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终端用能比重达到65%~70%,公路货运量比重超过70%,城镇民用建筑中30%左右有待实施节能改造,能源节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议:深入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牢固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实施重点用能产业升级再造工程,提高新建产能准入门槛,提升企业用能精细化管理水平等。二是关于用能清洁替代。目前主要用能领域清洁替代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工业领域相对容易实现电气化的环节已基本完成替代,余下领域清洁替代技术的经济性不足;交通电气化率仅为4%左右;建筑领域用能的电气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氢能冶炼等突破性技术仍处于研发示范阶段。建议:加快推动重点用能领域清洁替代,深入推进工业、交通、建筑领域电能替代,大力开展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组织实施工业园区用能系统再造专项行动,开展一体化供用能方案设计,推广综合能源站、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微网等绿色高效供用能模式等。三是关于消费侧转型政策机制。加快消费侧绿色转型面临诸多体制机制制约,如,用能阶梯价差引导不够,集中供暖按面积计费,用户主动节能的动力不强;中小企业节能改造和清洁替代投入不足,转型进度相对滞后;电能替代相关财税政策有待完善;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用户主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意愿不强。建议:健全完善有利于消费侧绿色发展的政策机制,制定实施重点用能行业企业和园区绿色能源消费导向目标,加强共性节能降碳技术集中攻关,加大财税、金融、投资等对先进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用能清洁替代技术以及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等的政策支持,完善节能政策法规和用能计量体系,强化市场和价格机制对用能行为的引导和激励等。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正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包括新型能源在内的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经之路,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电力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电力市场发现价格、调节供需、配置资源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对此,建议加快建设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依托区域电网建设区域电力市场,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一是完善跨省跨区和省内市场的衔接机制,推动打破省间交易壁垒,促进多层次电力市场协同运行。二是加快跨省跨区输电价格等配套机制改革,完善价格传导机制,疏导一次能源发电成本,进一步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保供稳价积极作用。“双碳”目标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以南方区域为例,预计“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十五五”期间新能源再新增约1亿千瓦,到2030年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将扩大至2.5亿千瓦。对此,建议在建设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进程中,加快构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机制,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完善发电容量补偿机制,保障火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和安全保供电源的建设运行成本合理回收。
由于石化企业对设备运行稳定性要求高,大部分大型机组采用蒸汽驱动,电气化率较低。同时,石化企业现有工艺流程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导致对绿电的消纳能力有限。若能将石化与新能源结合,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将是打造“绿色石化”的有效手段。对此,建议:一是加大电力替代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石化企业绿电消纳能力。聚焦乙烯裂解气压缩机、乙烯机、丙烯机等三大机组以及加热换热装备电气化,将超大功率电加热器技术和装备纳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范围,支持企业开发提升抗晃电能力的技术,提升企业物料平衡、蒸汽平衡、燃料平衡对高电气化率的适应性。二是支持沿海石化园区配套使用绿电,提升新能源使用比例。充分利用海上风电资源,加强调峰电源建设,鼓励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园区建设,为大型石化化工项目提供清洁能源,推进清洁能源与绿色石化产业高效融合,实现互利共赢快速发展,释放出的碳排放指标可兼顾产能建设。三是鼓励地方政府加强石化园区氢能源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等整体布局,实现新能源新材料统筹发展。建议推动园区全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特别是在粤东地区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加强园区海上风电、氢能源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等的整体布局,实现新能源统筹发展、全面供应,全面提升园区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水平。
习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能源,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就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特征是清洁低碳,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要方向。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存在着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市场竞争力不足、相关技术细则及标准不健全、与输电通道建设不匹配、电力系统之外的其他能源品种灵活调节能力亟待挖掘等多重掣肘。
为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体系建设,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已出台政策有效落实。推动地方制定配套政策,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指标,优先参与跨省区电力输送消纳,优化配置储能设施,不断提升项目市场竞争力。二是完善可再生能源跨区跨省消纳市场机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区域协调的电力市场体系,健全完善绿电交易机制和跨区域交易规则,促进可再生能源跨区跨省消纳。三是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多能互补项目配置新型储能技术导则、储能电站强制性要求和技术标准,规范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四是加强电源电网规划协同,加强市场消纳协同。强化外送基地规划与跨区跨省送电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建立多方协同的电能跨区跨省消纳协商平台,推动多能互补项目建设与市场消纳。五是加快探索电力系统之外其他能源品种发挥调节能力的市场。加强电力、工业、建筑、热力等领域基础设施的协同,强化电力市场与天然气市场、热力市场、碳市场的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