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太平洋汽车网PCauto与皆电GeekNEV同事们开着6台新能源车跑了一趟“智驾千里”春运长途,在广州与武汉之间跑了一个来回,其中纯电车型在南方冬季的通畅高速巡航工况下,真实续航大约在NEDC标称续航值的50-60%之间。
若是北方媒体跑纯电续航测试,这个比例会更低一些。因而我们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的真实续航与外界温度的相关性非常强,夏季外界温度过热时,动力电池需要降温,车内需要开空调;冬季外界温度过低时,动力电池需要加热,车内需要开暖风。
当前所有新能源车均装备了锂离子电池包,包括BEV纯电动、PEHV插混、REEV增程、HEV非插混、FCV氢燃料电池,而锂电池对温度非常敏感,特别娇气,温度太热太冷都不爽,它会立刻没有了理想,不好好充电/放电。
一般而言,锂离子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在20℃左右,比如MEB平台的动力电池恒温就定在23℃。如果电芯温度因为外界降温而下降过多,电芯正极材料活性降低,电芯内部运动的锂离子数量下降,正负极材料中的带电离子扩散运动能力变差,电能传递速度降低,带电离子运动不顺畅,电池充放性能下降。低温不仅影响充放电的效率,还会因为低温析锂生成锂枝晶,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甚至让电池提前报废。
从下图“SoC-电压”坐标图可见,极端低温-30℃与超低温-20℃下的放电曲线-80%可用,电压变化非常大。
由于电池充放电的化学反应会发热,所以在非极端低温环境中,工作了数十分钟后的电池,可以依靠自身发热来维持温和舒适的“体温”。可是,冷车启动状态下的动力电池,根本无法依靠自身发热来抵抗外界寒冬,这时候我们就要给电池设计保温措施。
当然,我国国土面积实在太大,天气预报三分钟都报不完的那种,这就给动力电池保温策略给出了不同的要求,也让我们形成了“南铁锂/北三元”的电池技术路线格局。上图那张图便是磷酸铁锂的电压曲线V),且铁锂非常怕冷。
大家可以看看下方的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东北、华北、高原地带毫无疑问是0℃以下低温,中原地带能维持在0℃左右,五岭以南一路向高。
在秦岭淮河线以北的用户,冬季使用磷酸铁锂配方的电动车要遭罪了,Model 3磷酸铁锂版的车主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与三元锂版的冬季续航差距有点大。
秦岭淮河以北一年仅一熟的地域,冬季气温分分钟往零下摄氏度走,电池包工作自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工作温度,车企基本都会用以下6种方案来解决低温难题:
保温材料必须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必须是热的不良导体,必须阻燃,必须绝缘,最好防水防尘还耐受高温低温,材料成本也不能太高,最好重量也要轻巧一些……
一般电池包内部会放气凝胶来隔热,而气凝胶这玩意就比较有趣了,它是世界上密度最低的固体(低至0.003g/cm2),里头绝大部分都是气体,基本能隔绝热传导,美国宇航局在90年代就爱上这种新材料。Lyriq那个奥特能平台也宣传过自家气凝胶隔热材料可以挡住600℃热浪冲击。
另一种材质叫“德耐隆”(Telite),是一种改性发泡材料,同样是用来隔热保温的,属于比较新型的材料。
虽然被动保温材质是比较“古老”的方式,但这是动力电池必有的配置,再简陋的新能源也会有一定的保温材质包裹。除此之外,工程师们还研发了后文我即将提到电阻/液体/外置热源系统不工作时,但这些主动式保温系统并非长时间工作的,当温度充足时自然会断开供能,此时电池包内部依然需要依靠被动保温材料来控温。
不过传统“热得快”非常低成本,没任何防护装置,相当于拿在小学生手上的RPG火箭发射器。动力电池用的电阻加热系统一般有两种,常用的叫PTC热敏电阻(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是一种电阻随温升而激增的半导体电阻(下图)。
另一种是加热膜,有金属的或者硅基的,现在还有把导电粒子加入高分子有机材料里面做加热膜的。这些薄膜会贴在电芯附近,加热效果比PTC更加均匀,体积也比较小(只有2mm这么薄)。
还有一种使用“帕尔贴效应”(Peltier effect)的加热装置,热效率更高,但暂时还没量产。
问得挺好。前文我们说过电池在超低温下的充放电性能会降低50%甚至更多,如果我只用5-10%的电量去加热电池,让它恢复30%电量,是不是赚了呢?就是这么个简单道理,而且加热系统不需要一直工作的,等温度差不多了,下半场留给电池工作的自产热来维持体温。
之前我拍过MEB平台的温控装置,下图加热部分使用PTC热敏电阻(红框,一大一小)和可供选装的热泵(蓝框),冷却部分使用R744空调压缩机装置(蓝框,同一个)。
为什么PTC加热装置有两个呢?大的那个在车厢内,给车内供暖;小的那个在前舱内,给电池供热。两个装置独立之后,可以按需加热,耗能会更低。
此前文章我们聊过液体冷却方案,液体可以带走热量(液体冷却),也可以带来热量(液体加热),因此可以在液冷方案动力电池基础上改为冷热两种温控系统。
液体加热方案其实是“PTC+液体循环系统”的结合(相当于一台电热水器),通过PTC加热包内液体,进而通过液体循环把热量输送到每一颗电芯上面去。
相比单纯的PTC加热方案,“PTC+液体循环系统”的加热更加均匀,可以更好地保证电芯的一致性,延缓容量减少的速度,降低热失控的概率,提升循环寿命。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威马EX5可供加装的“极地电加热系统”,实则是一台小型的单缸活塞式内燃机,采用燃效更高的柴油燃料,在-30℃以下的极端低温温环境中非常管用。
这套系统的工作流程也是挺简单的,容量为6L的小油箱装了柴油,柴油燃烧之后的热量用来加热电池液体回路中的液态介质,液态介质加热电池。如果每天启动之后需要加热大约1小时,6L柴油大约够用1个月多。
外置热源加热系统的优势是不需要耗费电池本身的电量来加热电池,缺点是造价比较高,不能拆卸,非冬季不使用这套系统时还得一直挂着它走,削减续航里程。
脉冲自加热系统是最近才量产的,比亚迪长安都在研发这种技术,其中比亚迪将电池模组一对一编排,用电池组1对电池组2充电,然后迅速用电池组2对电池组1充电,快速左右横跳。
因为电芯在低温状态下的内阻很大,所以脉冲充电会产生热量,而且这些热量就在电芯内部,不会有传递损耗。
热泵最近几年在新能源车领域已经开始流行起来了,它是利用液体-气体的相变来换热的。下图是 @论科技 画的图。
外内是一个蒸发器,让气体液化放热;车外是一个冷凝器,让液体气化进行吸热;泵是拿来压缩气体用的。
我在电池冷却文章里面聊过相变传热方式的高效率,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要说的是,基于全球环保需要,各国逐步禁用R134a作为汽车空调 制冷剂,主要替代制冷剂为R1234yf 或CO2(R744),CO2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比R134a和R1234yf更低,因此在寒冷天气下制热效率更高,而且CO2制冷剂最为环保,完全无。